多虧了花博,北美館才有優惠的票價,
雖然折扣不多,但卻充滿誠意!
逛的時候剛好是北美館慶祝27週年館慶,
寫了一張希望卡片和聽小朋友合唱,
讓我想到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
我想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,教育孩子需要多點愛心與體諒,
當然藝人羅百吉除外啦(尿液複驗過關 羅百吉沒吸毒)!
我總是特別注意法國的歷史人物,
拿破崙是一例,保羅.高更也是!
他生在浪漫之都巴黎(大心),
最初繪畫的表現歸屬於印象派,
後來畫風簡化、大膽,充滿原始風情,
有人稱之為象徵主義的代表,
畫風的轉變主要是他童年就開始到處旅行,
已經習慣了獨自去流浪,
去用最原始的生活面對大自然。
高更曾經說過:
I can never believe anything that violates intuition, the soul and the mind.
(只要違反直覺、心靈與思想的事,我一概無法相信。)
高更在藝術上面,有了極為強烈的自由意志,
他的創作充滿了野蠻(野性)與原始兩個元素,
他不屑偽善、假道學與鬼祟的行為,
他的畫作:形式可以直接表達感情!
(Form can directly express feelings.)
不像畢卡索以幾何或是多角形所構圖而成的抽象畫法,
高更認為內在知性的沉澱,
散發真實情感的濃度在畫作上,這是他最終追求的作品,
到了最後,依舊始終如一。
他的私生活特別鍾愛13歲的少女,
13歲的爪哇少女-安娜,
以及後來在大溪地認識的13歲毛利人-蒂阿曼姍,
我想每個有名的人總是會有一些特殊癖好,
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!
(我非常愛吃,這也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。)
他這一生到了阿凡橋三次,這裡是他的另一個轉折點,
之後的阿凡橋派與那比派,
都是因為高更的影響而衍生出來的畫派,
我想高更影響了後進的追隨!
高更在藝術史上面其實並不亞於畢卡索或是梵谷,
當然梵谷割掉的左耳,這是梵谷與高更和一位妓女的故事,
這裡就不多加贅述!
1891年,高更流浪到了大溪地,
畫出了畢生代表作:《三個大溪地人》,
我去看展覽的目的,就是這個了!
我愛的是高更找到原始文化中的純真,
從早期的油彩畫布轉變到粗陶與蝕刻版,
作品多元化且帶有個人加諸情感在作品的熱忱,
而熱忱是大多創作者面臨最大的考驗之一!
我更愛高更對於生命原始的回歸,
就算他遠離了家鄉巴黎到處創作,
每個創作地都是他生命中的一個故鄉,
但是他的流浪並沒有終點,
他的終點用他所有的創作集結而成,光彩而炫燿著!
後來,去看了樂生陳情展覽,
隨筆寫上這兩句話,當這次展覽的結尾!
一個月前看的展覽,記憶大概就剩下這些!
請大家多多包涵!